花生製品的宿敵!“黃麴毒素”您知多少?
「小心,有毒!衛生局抽驗XXX發現黃麴毒素超標!!」這種驚悚的新聞標題是否感到熟悉呢?很多人愛吃花生製品又擔心黃麴毒素,一看到花生就想到黃麴毒素,但您知道什麼是黃麴毒素嗎?它又會造成什麼危害呢?
黃麴毒素是什麼?
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黴菌 (A. flavus) 和寄生麴黴 (A. parasiticus) 所產生,在自然界中,至少存在 14 種黃麴毒素,黃麴毒素 B1、B2、G1 與 G2 四種因毒性較強而受矚目,這四種稱為「總黃麴毒素 (Aflatoxins total,B1+B2+G1+G2)」。其中,黃麴毒素B1是目前最常見且高毒性的黴菌毒素,在台灣,對於總黃麴毒素法定限量則是花生、玉米15 ppb以下;米、高粱、豆類、麥類及堅果類10 ppb以下;食用油脂10 ppb以下;其他食品10 ppb以下。
一級致癌物!?黃麴毒素對人體的危害
黃麴毒素具有很強的肝毒性、致癌性、免疫抑制力等,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;且具有極高的熱安定性,不易被一般加工方法所破壞或去除。
可能產生慢性與急性症狀,主要的症狀有:
慢性-累積效應導致肝臟慢性損傷、細胞受損、畸胎、生長發育遲緩、致癌反應。
急性-大量會產生嘔吐、腹痛、肺水腫、痙攣、肝、腎、心衰竭等急性肝中毒導致昏迷甚至死亡。
為什麼會有黃麴毒素?
健康、新鮮的花生在土裡基本上不會產生毒素,黃麴毒素常是因採收時機械造成外傷、採收後曝曬乾燥不足或運輸、儲藏不當所產生。
倘若廠商於加工前的花生原料沒有妥善儲存,可能會受黴菌感染;而在加工時,廠房內的衛生條件不佳,存放處未保持通風與乾燥,黴菌也就有機會乘虛而入產生黃麴毒素。無論是販售場所、家中,只要是高溫潮濕的環境,也都有可能受到黴菌的威脅。
如何避免黴菌污染,真正遠離黃麴毒素的方法!
黃麴毒素的生成,首要具備該真菌的存在,才會產生毒素,我們可以透過溫濕度、包裝和環境的控管來預防毒素的生成。
- 妥善儲存:大多數的真菌不適合在乾燥通風、低溫(15~18℃)的環境下生長,因此若食品或農作物儲存於陰暗且通風不良的環境下,則容易助長真菌生存,增加產生真菌毒素的危險性。
- 降低水分及濕度:降低水含量達 13% 以下,可使大多數的真菌無法生長。例:花生種仁含水率(9%以下)。
- 食品的完整性:真菌大多是從食品的破損處侵入,進而利用內部營養素生長,所以盡量剔除有蟲害破損及機械外傷的。
- 密封包裝(真空):選擇包裝完善的產品,產品一經開封後,宜在短時間內吃完,若無法如期吃完,應以乾燥的密封罐貯存在冰箱內,一旦發現有發霉、潮潤或超過保存期限則應丟棄。